.
 
癲癇的模仿者? 系列-刻板動作(Stereotypies)

回上一頁

  王麗君
    

(案例一) 阿志是個9個月的寶寶,非常活潑好動,是家裡的的開心果。可是媽媽發現阿志這幾個禮拜會莫名其妙的搖頭,尤其是在玩得很開心的時候,有時候在沒有人跟他玩的時候,自己獨處的時候也會。搖頭的時間大約是幾秒鐘的時間。一天可能會有好幾次,可是如果用玩具或者食物去轉移注意力時就消失了。媽媽覺得似乎沒什麼大礙,但是阿嬤卻很擔心,說其他小孩都不會這樣,是不是小孩腦袋在亂放電?這讓媽媽也不由自主擔心起來,就帶來小兒神經科李醫師的門診。   李醫師聽了媽媽的敘述和看了媽媽帶來小朋友『發作』的錄影片段,就笑著跟媽媽說這不用擔心是腦袋的放電,而是正常小朋友在長大的過程也有可能會出現的『刻板動作』。這種狀況不用特別去治療,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慢慢消失。


(案例二)   阿池是個2歲半剛診斷自閉症寶寶。他從不和其他人有眼神的接觸、也不愛跟別人玩、特別喜歡將積木一塊塊排列整齊。這幾個月爸爸媽媽發現小朋友很愛用頭去撞牆、也會莫名其妙的搖晃身體。有時候會持續幾秒鐘甚至到幾分鐘。媽媽後來上網去搜尋,覺得有可能是所謂的刻板動作


什麼是刻板動作(Stereotypies)?   刻板動作(Stereotypies)並非癲癇發作。其為重複性、規律、沒有目的性、固定(幅度、表現、身體位置)的動作。其分類可以根據動作的複雜程度區分成:
(1) 簡單性(simple),例如身體搖晃、點頭、搖頭、頭撞牆
(2) 複雜性(complex),例如手腕或手臂揮舞、手捲頭髮等等


刻板動作可以出現在一般正常發展,我們稱之為首發性(primary stereotypies)或者是次發性(即出現在自閉症,智能障礙或者其他的神經方面的疾病相關的小朋友身上)。據國外的研究發現,約有20%的正常發展的小孩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刻板動作,而在此發性的小朋友,(例如自閉症)則大部分小朋友都會有此類的動作。


刻板動作通常出現的年齡是三歲以前,可以在興奮、專注或者是無聊的時候發生。發生的次數可以一天好幾次,會突然出現且維持幾秒至幾分鐘。值得注意的是,刻板動作會隨著轉移注意力或給予其他刺激而消失;另外,小朋友在產生這種動作時候的意識是清醒的。


每個小孩會有自己的特定的刻板動作(例如搖頭、點頭),正常發展的小孩的這些動作絕大部分會在長大後慢慢消失,但也有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改變;例如有些小孩在小時候會以吸手指表現,隨著年齡增長會轉變成身體搖晃,然後再更大年紀時被咬手指取代。

 

刻板動作需要治療嗎?     

目前對於刻板動作的機轉不明。通常一般正常小孩如果出現這些動作是不需要用藥物治療的。不過如果在一些自閉症或智能障礙的小朋友,其刻板動作會傷害自己的狀況下,還是需要用藥物治療,到時候可以跟再您的醫師進行討論。